注册制泛滥IPO带来的负面效应,终于在这轮股灾中被彻底暴露了!想当年,刚开始推动注册制时,市场各方就预期了遍地仙股的最终结果。但这些年量化私募的跨越式发展,掩盖了“新股发行太多+小盘股估值过高”的矛盾。尽管已经有5000多只股票了,但万亿量化私募趋同化的DAM策略,仍在去年和前年继续推高了小盘股们的股价,拖延了问题的爆发!
今年,伴随着雪球结构的大面积敲入,国家队只救中字头大票,量化私募的尾盘股策略也难以为继,小票们终于全面崩塌了,每天4000只甚至5000只个股杀跌成为新常态!没办法,资金太少了,筹码太多了,供需严重失衡,超过30倍的估值自然难以持续。若现有的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不改,则A股“港股化”的大趋势将很难改变。
所以,这波市场见底后,长线角度,如果想参与反弹,还是放弃只有几十亿市值的小票吧,搞不好未来会变成几亿甚至几千万。具备稀缺性和垄断性的权重大票,或许才是代表未来的核心资产。这一点,美股的七大科技巨头,似乎指明了方向!
(adsbygoogle = window.adsbygoogle || []).push({});